地热+

双碳目标下,作为地热能主力的能源企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地大热能通过地热能“+ ”多能互补模式,将地热这一地球本土的未来能源和来自太阳系的其他可再生能源,诸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结合起来一并加以开发利用,打造多能互补储/供能系统。

 

新能源开发

 

地热能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用于地热能开发。相对于太阳能和风能的不稳定性,地热能是较为可靠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地热能不仅能用来发电外,还可以进行建筑供暖制冷、发展温室农业种植养殖和温泉旅游等利用途径。

 

太阳能

利用城乡闲置屋顶资源、闲置水面、农田、荒山土地建设分布式光伏,结合光伏+农牧渔业、光伏+休闲旅游、光伏+生态治理、光伏+建筑、光伏+智能设施等模式,以集约化、精细化的管理思路,建设形成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

 

风能

在具有一定资源条件的地区,紧邻负荷中心,统筹规划分散式风电项目,就近接入配电网,就地消纳。推动城乡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

 

水能

在欠发达地区优化小电网小水电设施,加强大小电网互联互通主副协调,在逐步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过程中,积极探索水电站管理模式和绿色发展道路,利用信息化建设实现集约管理,从功能改造、产业链调整等方面着手,激发小水电造血功能,助力城乡振兴。

 

生物质能

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生物质能源项目,解决城乡废弃物清洁化管理和高效利用。建设区域有机废弃物集中处理沼气生物天然气项目、园区型养殖-沼气-种植项目和农户庭院型沼气项目。

 

氢能

氢能适合应用在分布式发电储能配套系统上,如大型风电、光伏的储能配套,水电站的储能配套,以及偏远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配套等电力领域。在具备一定工业产业基础的地区,推广工业副产氢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输氢、储氢、加氢产业,推广氢燃料电池车及氢能利用。




新能源利用


地热+清洁供暖/

充分挖掘项目区自然资源禀赋,推动去散煤、无硫化、清洁的供暖模式,开展地热+风光集中供暖,因地制宜开展浅层地源、水源、空气源热泵、中深层地热供暖/冷,推动清洁电供暖/冷,实现多能互补、立体取能的供能模式。

 

合理发展以农林生物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气等为燃料的生物质供暖,在农村、乡镇等人口聚集区进行区域集中供暖,提升城乡地区空气质量和生活舒适度,有效减轻天然气供暖造成的保供和价格的双重压力。





地热+多能协同智慧场景及设施

能源供给

地热+(风能、太阳能、氢能、储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根据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实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应用场景

① 智慧城镇型

服务对象:城市新区、老城区或县镇区域

② 智慧产业园区型

服务对象:工业园区或高新园区

③ 智慧集群楼宇型

服务对象:医院、商业体、数据中心、办公楼、学校




储能技术:


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


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项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