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温泉

广西贺州市杨梅冲温泉热储特征

地形地貌与气象水文特征

杨梅冲地热田位于姑婆山南部边缘,属于花岗岩低山窿丘谷地貌,地势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格局。西北侧牛温顶至大横冲分水岭高程为953~1032m,杨梅冲的地面高程大约为200m。地热田南面有杨梅冲溪流流过,自西北向东南经杨梅冲和龙洞蜿蜒流入马尾河。


地热田汇流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春季温暖湿润,阴雨连绵,时有倒春寒现象;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干旱明显;冬季温和干燥。最低气温0℃,最高气温40℃,气温一般在9℃~35℃范围内,多年平均气温约22.5℃。区内降雨量比较充沛,属贺州市多雨区之一,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579.7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全年无霜期约为320天。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有冰冻和霜冻。

 

地质构造

区内发育的断裂构造有两条,即姑婆山断层(F1)和杨梅冲断层(F1-1)。


姑婆山断层(F1)具有规模大、延伸远,且切割深、破碎带宽的特征,是区内的控水控热构造。断层切割姑婆山岩体、新路岩体花岗岩,东盘下降,为正断层,垂向断距约800m,平面上断层具右行平移性质,水平位移600m,断层走向NNW345°,全长大于77km。


杨梅冲断层(F1-1)是姑婆山断层(F1)西盘的次级张性断层,断层走向NNW345°,倾向75°,倾角80°,推测长度约800m。杨梅冲次级断层作为导水导热断层与区域性控水控热的姑婆山断层(F1)连通,为地热流体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储存空间。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类型


地热区主要赋存3种类型的地下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杨梅冲溪流两岸的全新统冲洪积层(Qhal)中,含水岩组主要由砂砾石、砂质黏性土、砂质黏土夹砾石层组成,厚1~15.6m,地下水主要储存于这些松散岩类的孔隙中。钻孔单位涌水量为20~200m3/(d·m),富水性为弱—中等。


花岗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分布于花岗岩全风化—中风化带内。据地热钻探孔及浅层测温孔揭露,该层位于第四系残坡积、冲洪积层之下,岩性主要为全风化—中风化的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根据贺县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该类地下水的径流模数大于3L/(skm2),水量丰富。


花岗岩断裂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姑婆山断层(F1)和杨梅冲断层(F1-1)内。岩性为断层角砾岩和强风化的花岗岩组成的混合层,沿着断裂构造部位岩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这些空隙通道为地下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存和运移条件,西北侧姑婆山为本区域补给区,高程多在950m以上,本区域地面高程约为200m,地下水由西北向东南径流。

 

地热田地热地质条件

热储结构特征

热储带的平面分布特征

热储带的平面分布范围,东侧以F1断层为界,西侧以F1-1断层为界,顺断层方向受勘探工程和自然水文地质条件限制,北侧取局部地下水分水岭为界,南侧取杨梅冲溪流冲沟附近的F1与F1-1交汇处为界,热储带范围面积约为0.15km2(图2)。

广西贺州市杨梅冲温泉热储特征-地热温泉开发-地大热能

图2 杨梅冲温泉地质简图


热储带的剖面分布特征

根据地热钻探物探工作成果综合分析,杨梅冲地热田热储带由浅层至深层发育的三层断层破碎带组成。


导水控热构造

区内水热活动主要沿断层分布,主要的导水、控热断层由姑婆山断层(F1)控制,次级导水构造由次级断层(F1-1)控制。


热源条件

地热田热源为断裂带水热对流传导传递深部的大地热流,其次还可能存在花岗岩体内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热能


热水补给条件

深部地热流体来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以及花岗岩风化带裂隙水的间接补给。

 

结语

通过对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分析可知,其地热系统为隆起山地断裂对流型带状热储系统。主要热源为大地热流,主要控热构造为姑婆山断裂带,地热水来源于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以及花岗岩风化带裂隙水的间接补给,在水力和热力的驱动下,沿着断裂带和岩石孔隙向深部运移,经过缓慢的循环交替、水热对流运动后被加热,形成地热水


根据热储所在的构造形态特征,结合野外勘查结果,采用热储法计算得出研究区地热资源总量为1.55×1017 J,地热水资源总量为2.48×108 m3。其中,温度范围在25℃~40℃的地热资源量为7.85×1016 J,地热水资源量为1.37×108 m3;温度范围在40℃~60℃的地热资源量为7.62×1016 J,地热水资源量为1.11×108 m3。


区内地热资源受构造控制,资源储量有限,建议仅对现有的自流资源量进行合理的开发,避免由于实际开采量大于温泉流量,而出现温泉流量减小甚至干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