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山西省地热资源概况和未来潜力

资源禀赋

1.浅层地热能

资源丰富,山西省浅层地热能估算年均可开采资源总量约1.2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可采总量的18.28%。预期可制冷面积12.27亿平方米、供暖面积6.67亿平方米。太原、忻州、晋中、大同运城、朔州、长治和临汾8个市适合地源热泵的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约为4464平方公里,可供建筑供暖(制冷)面积约6.7亿平方米。


2.中深层地热能

分布广泛,涉及8市24个县区,全省已圈定地热田57处,总面积约5.59万平方公里。回灌条件下可开采资源总热量相当于每年1.3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可采总量的7.25%。主要为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分布于汾渭地堑系中的五大断陷盆地大同、忻定、太原 - 晋中、临汾和运城盆地),大同、忻州、太原、临汾和运城市地热资源丰富、人口集中,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回灌条件下地热流体年可采热量1.651×10⁹吉焦,折合5635.92万吨标准煤,预期地热供暖面积39.3亿平方米,当前全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热量仅占地热流体年可采热量的比重0.184% 。山西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少数具有高温地热资源的省份之一,如2020 - 2021年在阳高县 - 天镇县一带的勘查项目中,探获高温高压地热流体,最大涌水量231m³/h,井口温度最高160.2℃、压力1.12兆帕;DR1井施工深度为1759米,井口温度140℃,出水量为90m³/h,具备赋存深部高温地热资源的巨大潜力。


山西省地热资源概况和未来潜力-地大热能


开发利用现状

1.地热井数量及分布

截至目前全省地热井共457眼,已开发利用276眼,每年实际开采地热水量1823万立方米。 从分布看运城最多127眼,晋城和长治最少分别仅有1眼。


2.用途

用于温泉洗浴的最多,占比34.43%;其次为地热供暖和农田灌溉,占比27.17%、25%;用于工业生产的最少,占比仅为1.81%。


3.开发规模

截至2020年底,全省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约1350万平方米,其中,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约45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运城太原等地区;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面积约90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太原、临汾、晋中、忻州等地区。


4.地热发电

大同建成山西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科研示范基地和试验电站。


5.特色综合利用

忻州、朔州等地区初步形成温泉康养旅游、工业利用等多元产业发展方式。


山西省地热资源概况和未来潜力-地大热能


发展举措和成效

1.政策支持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有序推进地热能发展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开发布局。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可享受居民电价,优先在热电联产覆盖不到的区域或具备条件的公共绿色建筑中推广地热能供热技术应用政策。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包括加大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投入、在创建零碳建筑和促进乡村振兴等多场景利用地热能、在发展绿色矿业中综合开发地热能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税费、其他优惠、奖励科技创新等)。


2.示范项目

综改示范区实施“地热+”综合能源供热示范,已累计建成10余座“以地热能为主、多能互补绿色能源岛,供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运城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实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已建成在用浅层地热供热制冷)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在大同天镇县已建成高温地热能科研试验示范电站,装机容量580千瓦。


3.科研创新

组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省内优势科研院校、地热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4.市场主体

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以省地质勘查局等地质勘查单位及下属企业为主,形成勘查评价、地热井施工、质量把控等技术管理团队。部分省属能源企业正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布局;一些传统油气、供热等企业在前瞻技术应用、开发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未来潜力

据现有不完全统计,山西全省地热资源地热异常区分布面积约4.9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2%,地热资源热储总量折合标准煤718.17亿吨,全省地热资源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11.56亿吨;全省地热流体年可开采热量每年可节煤约2800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800万吨,而开发利用地热井的实际开采量仅占预估可开采量的1%,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