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柴达木盆地地温梯度的分布及其随深度的变化

  1.地温梯度的分布。
 
  柴达木盆地地温梯度的分布与地温分布基本一致。低地温梯度分布于盆地的边缘,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山麓一带,东部的低山丘陵,地温梯度均较低,大都在1.5℃/100m左右,向盆地内部地温梯度逐渐增长;整个盆地地温梯度约在2.0-3.O℃/100m之间,平均值为2.7℃/100m。盆地中部有数个较高的梯度区存在,西南部的尕斯库勒湖、红柳泉、七个泉、南乌斯的部分地区的地温梯度大多都在3℃/100m以上;中部的西部油泉子、南翼山及大风山等地区均显示略高于3℃,100m的梯度区,红三旱地区的地温梯度为2 .8℃/100m左右,这些构造区均形成孤立的几个较高的地温梯度中心。在盆地中部的东部三湖地区,大多数钻孔的地温梯度也接近或超过3℃/100m,特别是在涩聂湖及盐湖地区,地温梯度较高局部可超过4℃/100m。于盆地的西北边缘,干柴沟、咸水泉及尖顶山等地区的地温梯度多在2℃/100m左右;冷湖、驼中、马海及南八仙等地区的地温梯度多在2.5℃/100m左右I如以区域地温梯度的平均值计,上述地区一般在2.0-2.5℃/100m之间。盆地中达布逊湖南岸一带的地温梯度值亦在2-2.5℃/100m。柴达木盆地的地温梯度等值线的延展方向与地温吻合,并呈不对称的封闭三角形,与盆地的形态基本一致。
 
  2.  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变化。
 
  在柴达木盆地,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但在不同的构造区表现不同。盆地的西南部七个泉、红柳泉及尕斯库勒、南乌斯等地区,地温梯度随深度变化不明显;从l000-3500m深其梯度一般为3.l-3.45℃/100m,其中局部地区和个别井孔由于受构造和地下水径流(冷或热水)的影响,在一定的深度上其梯度增至3.5-4.O℃/100m以上。油砂山地区钻孔深度较浅,均在1000m以内;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下,地温梯度变化较大,可从2.5℃/100m到3.65℃/100m;而多数都大于3.0℃/100m。如果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区域地温梯度则表现为随深度略有减小的趋势。
 
  盆地中部的红三旱、大风山及油泉子等地区的地温梯度,1000m深为3.0至4.0℃/100m以上;2000m深多在2.5-3.7℃/100m;3000m深为2.4-3.3℃/100m;4500m深的地温梯度在2.45-3. 1℃/100m,当深度达到5000m时其梯度则变化于2.45-2.95℃/100m之间,最深6000m处的地温梯度为2.85℃/100m。很明显,这里的梯度随深度而减小。
 
  盆地东部的涩聂湖及盐湖地区,从800m深到1600m的深度范围内,地温梯度由3.1-5.1℃/100m降低到2 .8-3. 85℃/100m,也表明了其梯度是随深度而减小的。在盆地西北部的花土沟、狮子沟及盆地东北部的冷湖、马海及驼峰山等地区,同样表明了地温梯度随深度减小的规律,但这些地区的梯度均偏低;冷湖、马海及驼峰山地区的地温梯度,自700m至3600m的深度范围内由1.7-3.1℃/100m降低到1.7-2.35℃/100m,花土沟和狮子沟的地温梯度由700m深到1500m深则从2.5-3. 35℃/100m下降到2.4-2.8℃/1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