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

平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

  (一)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
  1)山区与平原的交接关系,第四纪堆积物的物质来源和岩性特点,山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对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作用。
  2)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范围、前后缘标高及地面坡角的变化情况,扇间洼地的分布特征。
  3)山麓至扇前缘的岩性变化及垂直方向上多元结构的特征;多期冲洪积物相互叠置的岩性特征及扇上散状水流的变化对含水层分布的控制作用。
  4)冲洪积平原不同部位的含水层结构特征及地下水埋深、水质、水量的变化规律;地下水由潜水过渡为承压水以致自流水的分带规律。
  5)其他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如靠近山区的黄土台地、冰积物、风成沙丘等)的分布规律、岩性特征、含水性及其对冲洪积平原地下水补给条件的影响。
  6)水利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工农业用水的现状和大量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注意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二)冲积平原区
  1)不同河流堆积物的分布及其特点,含水砂层富集带的平面位置和富集段的深度变化。
  2)不同含水层组地下水的类型、水质、水量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补给关系。
  3)河流变迁史,古河道带与河间洼地分布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4)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关系。
  5)咸水分布地区的咸水体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划分咸淡水界面。
  6)盐碱土分布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其与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农民治碱改土的经验和方法。
  7)充分收集群众机井资料,调查对“肥水”、“盐碘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大面积开采地下水后出现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址问题。

  (三)冲积、湖积平原区
  1)内陆湖泊堆积物的分布范围,通过对岩性、岩相、基底构造、新构造运动以及动植物化石的研究,恢复其形成的古地理环境。
  2)古湖泊和现代湖泊堆积物的埋深及其分布规律。
  3)各湖积含水层的岩性、富水性和水化学特征及其相互间的水力联系。
  4)泥炭层、淤泥层的分布特点及其发育程度。
  5)地表水系和人工开挖河网发育地区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6)其他调查内容与冲积平原一致。注意冲积物与湖积物的过渡关系及其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四)山间河谷平原区
  1)外围山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概况。山区地下水对河谷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作用。
  2)河谷类型,河谷阶地分布范围,阶地的类型、级数及绝对和相对标高,河谷断面形态,支沟、冲沟发育情况及切割深度。
  3)组成阶地和漫滩的地层、岩性、岩相结构及厚度变化情况,阶地内各含水层的分布与河谷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4)河流变迁史与河流水文特征,古河床和古湖泊的位置、规模、地层岩性、埋藏深度及其富水条件。
  5)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的河谷地段和不同时期的相互补排关系。
  6)肥水和盐碱水的分布。
  7)工农业集中用水地段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综合利用水资源的保护。

  (五)山间冲积、湖积盆地(面积为数千平方千米的山间盆地
  1)盆地周围基岩的岩性、构造、构造系统的组合关系等对盆地形成与发展的控制作用。
  2)盆地的成因、分布范围和汇水面积,下伏基岩的埋深、岩性、裂隙发育程度,盆地周边及下伏基岩地下水与区域性排泄基准面间的相对标高。
  3)盆地中松散堆积物的岩性、结构、时代、成因及厚度的变化规律。
  4)自盆地周边到中心方向上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的水平与垂直分带规律,山区地下水对盆地地下水的补给作用。